趣书迷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为什么要提出60 年代出生作家群(第1页)

992年春节临近,接到学兄潘凯雄打来的电话,问我回不回湖北。潘学兄说,广东《当代文坛报》的陈志红要篇重头稿件,他春节回武汉没有时间,问我能不能赶写篇文章。临了他还叮嘱一句:“要有分量哦!”学兄的吩咐,自然不敢怠慢。那时候我和同学毛浩试着联手写过一些评论。所谓联手,学的也是学兄陈思和(李辉)、李洁非(张陵)、潘凯雄(贺绍俊)他们的样子。既然答应了,就得当回事。写什么好呢?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一个一直思考着的话题:60年代出生作家群。

这是一个值得一说的话题。提出这样一个话题,不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这与我在《青年文学》从事的编辑工作不无关系。

1984年7月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中国青年出版社从事古典文学的编辑工作。21岁哦,那时真年轻!正因为年轻,就在《作品与争鸣》上发表了一篇对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评论;刚从文学编辑室分出去的《青年文学》杂志,也约我为陈染的小说处女作《嘿,别那么丧气》写过同期短评。

1985年10月的一天,出版社领导王维玲对我说:“你不是喜欢做当代吗?”我说“是”,就这样离开文学编辑室,去了《青年文学》编辑部。

不必再去编冷冰冰的古典文学读物,而是与活生生的青年作者打交道,心情自然大好。何况那个时候正是文学刊物的鼎盛时期,方方面面的青年作者们还特别倚重文学刊物的编辑,仿佛他们有什么真经似的。那个时候各种文学活动也多,做文学刊物编辑真是如鱼得水。我到《青年文学》不久,领导就派我去长沙,为编辑“湖南青年作家专号”打前站,让我在韩少功家里不识深浅,高谈阔论。1986年7月,我回复旦参加完学校召开的新时期文学十年研讨会,返京途中,和学长宋遂良老师同行,当晚在宋老师家里与李贯通一醉方休,第二天在张炜家中神聊一天,晚上乘车返京。1986年8月,编辑部的同事们在办公室里谈论王朔发在《啄木鸟》上的中篇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都觉写得好。“好什么好,”一位编辑说,“以前的都让领导给毙了!”我心直口快道:“你就再拿一篇呗。”后来,王朔的《橡皮人》到了编辑部。因篇幅过长,领导破天荒地决定:在11、12月分两期刊发。正值全国青创会召开,人手两册《青年文学》,王朔更是让人侧目。1987年,《青年文学》发表了刘震云的早期代表作《新兵连》,我一时兴起,在《文艺报》发了篇短评。震云读后还特地寄来封“表扬信”……那个时候,在《青年文学》做编辑,还真有亲身参与当代文学运行的在场感。

但我很快发现:我所结识的这些正在成名或尚未成名的作者,都比我年长。他们都是60年代之前出生的。平日里阅读他们的作品,很本能地向四处打量:我的同辈人在哪里,在做什么,有谁在写,写了什么。所以,在1986年年底的全国青年创作会议上,见到姚霏、孙惠芬、迟子建、刁斗、庞天舒,就有一份期盼已久的亲切感,即便有的才初次相识,也觉心灵相通已久。

那个时候,编辑部里总是人来人往。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工作的评论家张兴劲,也常来编辑部聊天。1987年的夏天,我对他说起:现在有一批很年轻的作者势头很好,他们都是60年代出生的。他很感兴趣。张兴劲是张炯先生的研究生,张炯先生时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兴劲在协助研究会办一份叫《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的内部刊物。他嘱咐我写一篇关于这些青年作者的创作综述。于是在1987年第10期的刊物上,出现了我写的一篇文章,还被放在了头题,文章的标题是《属于自己年纪的文学梦想》,副题为“1960年代出生作者小说创作述评”。这是我有关60年代出生作家的想法,第一次见诸文字。

“1960年代出生的作者”这样一种提法,应该是首次出现。

所以要以出生的年代划分作家群体,更多的是《青年文学》的定位使然,是我作为《青年文学》的一名青年编辑、作为青年文学创作活动的参与者,对同代人的创作出于本能上的关注,并没有太多学理上的顾虑。当时流行的说法是,作家在哪个年代成名的,就被称为某个年代的作家。比如说王蒙、刘绍棠、李国文,他们就被大家习惯地称为“50年代的作家”。梁晓声、韩少功、史铁生、王安忆、张承志等因为当过“知青”就被大家称为“知青作家”。甚至还有“右派作家”之说。我所以有以出生年代来划分作者的想法,现在想来,可能还有点儿愤青的意思。最直观的感触是,1960年代出生的作者是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而走进社会、走向文学的,与其他作者在生活经历上有明显不同。初衷和本意也就在于:希望文坛关注更为年轻的作者和他们的作品。

在《属于自己年纪的文学梦想》这篇文章里,我提到了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北国一片苍茫》、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程青的《那竹篱围隔的小院》、孙惠芬的《变调》、李逊的《被遗忘的南方》、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提到了陈染、苏童、钱玉亮等人,并对他们的创作做了简单的归纳和初步的分析。

文章发出后,有多大反响我不清楚。记得随后不久,我在我们所住的集体宿舍团中央灰楼里,很偶然地遇到了评论家曾镇南先生。

他对我说:“你的那篇文章,想法有点意思。”这是我所听到的反馈之一。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是1992年年初。60年代出生的作家已然从个体扩展为层面,由隐转显。尤其是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先锋写作”,在文坛独树一帜,广受关注。而它的代表人物余华、苏童、格非、北村、吕新等,均为60年代出生。6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创作群体。我一直琢磨着想个说法,好好做篇文章,说说他们与其他作家的不同,谈谈他们展现的新的特点。这个时候,我在《青年文学》做编辑也已有年头了,对同龄人的创作比其他人更留意、上心,也更了解和熟悉。《青年文学》要不断面对更新、更年轻的作者,我作为《青年文学》的编辑,我的作者队伍里早已有了一批60年代出生的作者。我觉得我有责任为同龄作家摇旗呐喊,甚至还以为非我莫属、义不容辞。

更何况,凯雄学兄盛情相托,那我就好好写写这个其他人尚未关注的话题吧。“60年代出生作家群”的说法就这么应运而生。

我认为,60年代出生作家有着与前几茬作家明显不同的特质。

这既是我在《青年文学》的实际观察,也是我设身处地的个人思考。在我当时的认知里,前几茬作家,指的是60年代成名的作家、知青作家和后知青作家。所以,我用“第四茬作家群”来特指“60年代出生的作家”。我给《当代文坛报》写的文章,题目就叫《第四茬作者群》,中心话题是60年代出生的作家与前几茬作家到底有什么不同,核心概念是“60年代出生作家群”。《当代文坛报》(双月刊)在1992年第1期上,把这篇文章放在很显眼的位置,还把文章的一些主要观点拎出来,放在文章前面。看得出来,评论家、副主编陈志红是很重视这篇文章的。我也算是对得起潘学兄的托付了。这篇8000多字的文章,在当时好像并没什么反响。我有印象的是,这份刊物没多久就停刊了,应该是经费困难的缘故。

1994年1月13日上午,我们在京组织召开了“60年代出生作家群”研讨会。我记得雷达、陈骏涛老师,李洁非、王必胜、潘凯雄、陈晓明、格非、蒋原伦、李兆忠等参加了研讨。大家都觉得话题很新鲜,值得探讨。这次研讨,实际上是为《青年文学》要开辟一个有关“60年代出生作家群”的主打栏目,在进行专家咨询。研讨会后,我把会议的成果和我个人的想法,写成文章《新说法:60年代出生作家群》,发在《中国青年报》上,《文汇报》《文艺报》《文学报》等很快做了转载。“60年代出生作家群”

的说法,开始受到文坛和社会关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连续介绍中,我还补充过一些观点。“60年代出生作家群”的说法,被简称为“60后作家群”,这是不是海外版编辑杨鸥的贡献,我没有求证。我的印象中,“60后”这一后来被广泛沿用的概念,最早就是出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

1994年,《青年文学》第3期出现了这样一个主打栏目:“60年代出生作家作品联展”。此后每期推出一位“60后”作家及其作品,一直到1997年第12期。4年46期,一共推出了55位“60后”作家,并且这些作家均为当期的封面人物。

在一个有一定影响的文学刊物上,持续推出一个年龄层面上的青年作者和作品,它所受关注的程度,显然不是我当初的一个想法、一篇文章所能达到的。不同年龄层面的人们对此会有不同议论,“60后”自身也会众说纷纭。就像打开了一个盒子。

我记得,时任《北京文学》副主编的兴安随后编选过一套60年代出生作家的作品合集,评论家洪治纲后来出版过《60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的专著,媒体人胡野秋还做过“60后”作家群的系列访谈,并出了书:《六零派》。1998年7月,《作家》杂志推出“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小说专号”,应该是继《青年文学》“联展”之后的顺势所为。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对“‘70后’美女作家”的议论,越出了文学和文学刊物的边界。直到“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的“横空出世”,所谓“后”的说法,从文学全面推衍到社会,“某某后”衍化成社会习惯用语,成为一种公共认知。

提出一个概念,并不重要;是谁提出,也不重要。何况一个即便是很职业、很专业的说法,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遭遇,也从来由不得自己。现在回过头来看,人们所以能接受从出生年代划分群体这样一种认知,关键还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所起的深刻作用。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一代人生活经历、社会阅历的规定和塑造,是以出生年代划分人群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最坚实的社会现实基础。40、50年代出生与上山下乡,60年代出生与改革开放发端,70年代出生与市场经济,80年代出生与信息社会,90年代出生与强国梦想,新生的青年群体走上社会舞台时所对应的社会发展节点,铸就了这一代人的基本群体特征。这是不争的事实。

提出“60年代出生作家群”,有充分的缘由;而“某某后”

的出现,是社会认知所必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回到以出生年代划分作家群体、提出“60年代出生作家群”

的初衷和本意上,我们只是希望文学和社会关心、关注文学新人们的成长,期盼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仅此而已。

不断关心、关注更为年轻的社会群体的成长,这是社会发展的前景和希望使然。文学亦然。今天看来,这也正是我们起意以出生年代划分作家群体、提出“60年代出生作家群”这一说法的本意和初衷。

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之中。面对新的变化、新的进展,提出新的思路、新的说法,从来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写于2020年

重生后绑定系统,开启开挂的人生  崩塌:重启世界  全民:开局无敌,我组建亿万军团  阴师阳徒,医行天下  反派搞事操作手册  透视:不去赌石,你都干了啥?  万人嫌上恋综后,成为全网白月光  手握召唤系统闯不一样的三国  偷听心声:前妻她口是心非  天机神主  内科常见病临床实践手册  如懿传之调整  赶海后,我靠着龙珠日赚百万  站起来蹬!我就是这么开机娘的  重生八零:从掏鸭蛋开始发家致富  我上帝嫡三子,爱妻慈禧太后  金玉良缘  钱,越花越多,能返现就是了不起  公子不好惹  奋斗吧人生  

热门小说推荐
瞎眼五年,杨广统一欧洲了?

瞎眼五年,杨广统一欧洲了?

叶秋到山区支教,意外跌落山崖,双目失明,还好得到村民的救治,这才捡回一条命。就在这时,他觉醒了好老师系统,留在这里教书育人,带领村民摆脱落后的现状,即可获得奖励,视力也能恢复!只是,这个村子处处透着怪异!村长居然有十几个老婆?族老居然有生杀大权?还有那个从其他村搬来的李二,整天嚷着要跟自己学兵法!大哥,什么年代了啊?还玩封建社会那一套?叶秋却不知,这个平凡的小山村,实际却是大隋皇宫深处!开科举,平世家,灭蛮夷,服四海五年间,隋炀帝杨广以叶秋为帝师,富国强兵,威震华夏!五年后,叶秋恢复视力,来到了罗马圣城,看着脚下的大隋玄甲军,内心翻江倒海...

择日飞升

择日飞升

作为捕蛇者,许应一直老老实实勤恳本分,直到这一天,他捉到一条不一样的蛇三月初一,神州大地,处处香火袅袅,守护着各个村落乡镇城郭州郡的神像纷纷苏醒,享受黎民百姓的祭祀。然而,从这一天开始,天下已乱...

洪荒:沉睡无数年,被弟子曝光了

洪荒:沉睡无数年,被弟子曝光了

陈玄穿越洪荒,沉睡无数年,开局签到鸿蒙大道修为却不自知。无数生灵聚在他身边参悟大道,自称弟子。一心只想苟回现代世界的陈玄,却被下山的弟子曝光了。此后,洪荒遍地流传着他的传说。通天一剑破封神吾可剑斩魔神,但毕生所学,不过老师的皮毛罢了。后土老师之下,圣人也是蝼蚁。鸿钧大怒瑶池,你去看看陈玄是何方神圣?数年,瑶池归来道祖,我已拜入他的门下!鸿钧一口老血喷出!猝!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洪荒沉睡无数年,被弟子曝光了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九州龙王

九州龙王

家族被灭,年幼的林荒被恶人追杀,却意外得到了孤儿院一个女孩的相救,与女孩相处的几年是林荒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可是后来,他的行踪被仇人发现,一把火烧了福利院,林荒大难不死,机缘巧合下加入军队,戎马数载终成一代战神。这一次,他回归,一要报恩,二要报仇,却没成想回国的第一天就把当年那女孩的亲妹妹...

村野生香

村野生香

日头灼人,村头野地忙。小寡妇秀儿拽着张小顺小顺,小顺,该犁地了。张小顺大汗淋漓秀儿嫂子,地刚犁地了,放过我吧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野生香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落选后我首首歌爆火

落选后我首首歌爆火

王清歌穿越到平行世界,一名被家人赶出家门,又被女友分手的废物身上,并获得了娱乐逆袭系统。从此这个世界少了个废物,多了个娱乐天王,作曲天才,他的每一首歌总能让无数人闻之泪目。别人对他的评价,永远只有一句,那就是他到底被多少人伤过?他到底经历过什么样的事。在怎样的绝境下,才能写出如此伤感又动听的歌曲来。...

>

惊爆!团宠假千金被影帝大佬宠哭

新书小师妹真千金用谐音梗改剧情虐哭主角团1v1双洁穿书古武马甲团宠玄学全文架空顾枝栖穿成了恶毒女配女主是马甲遍地的真千金,她是鸠占鹊巢,不断陷害女主,最后惨然领盒饭的假千金顾枝栖穿书也不能阻挡我养老!然,穿书不能,但是贫穷能枝爷被迫营业!爆!顾家假千金顾枝栖,被扫地出门后,在天桥下当神棍骗钱主角团画风开始不对了顾大哥缺钱?这个小区送你顾二哥二哥送你一个娱乐公司顾三姐刚赚了一个亿,收好顾四哥小爷冠军杯奖金,拿去财迷女主缺钱?喜欢什么颜色的卡,随便挑亲哥回来继承家产顾枝栖嗯?说好的恶毒女配剧本呢?爆!顾家人皆是行业翘楚,就假千金除了一张脸啥也不是然后,各路大佬纷纷来电一号大佬我们联盟祖址不比天桥下风水好?顾大师,再考虑考虑?二号大佬缺钱?考虑一下上次的订单呗三号大佬有时间算命,没时间写论文?四号大佬顾小姐,我这儿有个手术,你看顾枝栖已阅,养老中,勿扰某影帝你刚刚用的我的号骗够钱准备养老的顾枝栖?!...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